【班本课程】我的散步我做主
一日生活皆课程,而散步作为幼儿园午餐之后的一个小环节,虽然小,但却必不可少、不容忽视,它不仅在午餐和午睡之间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其中也蕴含着丰富的教育契机,也是幼儿成长的有效时机,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说“一切课程都是生活,一切生活都是课程。”作为教师只要能把握好这个小小的环节,将散步环节纳入到课程建设中来,优化散步环节的管理与策略,把散步的自主权还给孩子,将被动参与散步的行为内化为积极主动的行为,也能以最短的时间、最小的代价获取最大化教育价值,让散步成为一日活动中最自主、最愉悦的时光。
缘起于“我不想散步”
又到散步时间,跟以往一样孩子们排队等着外出,有几个孩子总是磨磨蹭蹭的,我说:“涛涛,快点收拾,大家都排队等着呢。”涛涛嘟噜着:“老师,我可以不外出散步吗?”“为啥,你们不是都喜欢外出散步的吗?”茜茜说:“散步没意思,我也不想去了”龙龙也说:“老师,我可以在教室里玩玩具吗?”
为什么孩子们不喜欢到外面散步呢?平时一到户外活动时间,他们都欢呼雀跃像出笼的小鸟,今天这是怎么了?于是,我请孩子们回到座位,聊一聊不想散步的原因对。“昨天散步时,浩浩把我推到了。”“每天就这样走来走去的没意思。”“散步时,我的鞋子老被后面的人踩掉。”“有的小朋友在散步时大声的讲话,太难听了。”没想到孩子对散步的想法真多,我只是从我的角度出发想当然的认为散步是一件很快乐的事。
《纲要》中要求:关注并敏感地察觉幼儿在活动中的反应。当按计划进行的活动或提供的材料不能引起所期望的反应时,教师应主动反思,寻找原因,及时调整活动计划或教育行为,使之适合于幼儿的学习。
幼儿园课程中对散步没有明确的目标指向,散步都由各班自行组织和安排,于是,常会出现以下画面:孩子们排着长长的队伍跟在老师后面在操场上、花园里走走看看,不时有调皮的孩子故意停下等到与前面的孩子隔上一大段距离突然向前冲,整齐的队伍一下子就乱了,随即告状声彼此起伏“老师,我的鞋掉了”“老师,阳阳推倒我了”老师呢则忙着跑前跑后处理不时突发的状况,老师累孩子乱;还有的老师是将散步变成自由活动的时间,孩子们在操场上、大型玩具上跑、跳,以至于午睡时间到了还满头大汗、一直不能安静入睡;大家发出感叹:散步如同“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针对今天的状况和以往我们的做法,我们三位老师进行了分析与思考:教师没有意识到散步的重要性,对散步也缺乏目标性和有效的组织;对“散步对于孩子来说有什么意义?”“它的作用是什么?”“孩子在散步中能收获到什么?”等问题也缺乏思考,散步时间和安排往往出自于教师的主观意愿,如情绪、心情,时而“高控”时而“放任”,而不是根据孩子的心理特点和实际需求来确定;散步环节中的学习可以说会随时发生着,散步不仅能让幼儿放松心情、增强代谢功能,而且能在在散步中学会观察和关心周围事物、学会遵守秩序、养成良好的文明礼貌习惯和培养独立自主的能力……心中有了目标,那接下来就要优化散步环节,在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中进行调整和尝试。
实践于“我的散步我做主”
1.自主规划散步路线
通过交谈我们了解孩子们不喜欢散步的原因:散步只是走走而已,而且还有老师管着,不自由、没意思;散步只是离开教室便于老师打扫而已。《纲要》要求:教师要提供自由活动的机会,支持幼儿自主地选择、计划活动。对于大班孩子来说已经具有自主规划和安排的能力了,我将问题抛给孩子,“今天午餐后你们想去哪里散步?”“去跑道,那里有树桩、轮胎和小桥。”“到紫藤架下去,散步累了还可以坐。”“去操场。”“去花园。”孩子们七嘴八舌地说着自己的想法。我建议:“把你们想去的地方画下来吧。”,孩子们兴致勃勃地画下自己散步想去的地方,紫藤架、操场、水池……
画完后一统计孩子们想去的地方真多,我又请孩子们思考:这么多的地方大家都想去,怎么办?斌斌说:“我们像安排值日生那样也来安排散步不就行了”。这样的建议得到大家的认可,每天的散步地点确定了,那如何从教室到目的地?如何保证每天的散步路线不一样呢?我在黑板上画下幼儿园的平面图,让他们更加直观地感知幼儿园的整体布局。
然后根据值日生安排表,每组负责规划他们值日当天的散步路线图,自主协商和讨论用不同的颜色的线条画下所说的路线,我汇总到一个表格上形成了散步路线计划表,并张贴在教室内,不看不知道,孩子的路线计划每天都有不重复的,将平时散步从不去的班级、活动室和生活区都包含进去了,有了这个计划表,孩子们就清楚地了解每天散步到达的地点和所经过的地方了,不必被动地接受老师的指令了。
2.花样散步趣味十足
孩子们根据自己规划的散步路线进行了一段时间后,渐渐地又回到心不在焉的状态,推、闹的现象又不时地发生着,这天同班老师回家有事,班上只剩下我一人,当时我在忙于清理教室,茜茜突然对我说:“老师,我带大家去散步吧。”
茜茜是我班比较能干的一个小女孩,平时我常让她当小老师参与班级管理,我点点头说去吧,茜茜手拿铃鼓一摇:“想散步的排好队。”奇怪的是孩子们一下子就安静下来并立即排好队跟着外出了,我一边打扫一边聆听着外面的动静,没听到嬉笑打闹的声音,不放心走到室外,这时看到孩子们在茜茜的指挥下,手拉手变成一个大圆圈,然后大圆圈走成着螺旋形,像卷鞭炮似的越卷越小,走到中心孩子们全部蹲下,茜茜嘴里发出“磁”的声音后,其他孩子嘴里发出“砰”的声音并全部站起来,然后又反方向手拉手往外走,又变成大圆圈,原来孩子们将散步变成了“卷炮仗”的游戏呀,只听茜茜说:“刚才谁表现好就请他来点炮仗。”大家一致推荐了浩浩,浩浩走到最前面,从他的小脸上看出充满了骄傲与幸福,对孩子来说的得到大家的认可是多大的荣耀呀,就这样游戏继续进行。
孩子们将散步变成了游戏启发了我,每天按照规划路线进行散步,内容不够丰富、组织形式比较单一,孩子们已经不感兴趣了,爱游戏是孩子的天性,游戏更容易激发幼儿的主动性、想象力和创造欲,如果将散步以游戏的形式来进行,结果会怎样呢?
我们改变了散步的策略,请每天的值日生事先规划好散步的方式,午餐后,为减少消极等待的时间,本着“午餐结束,吃完就走”的尝试,将散步分成4组,孩子们自发的按照自己的路线去散步,每天的值日生担当小组长,负责今天的散步形式和内容,并管理好自己小组的安全。
这不,每天都会进行不同形式的散步,沿着直线学做小飞机,利用操场上的点子踩点子、跨点子、绕点子走,倒车入库等等,花样翻新的散步方式让散步变得有趣而生动。
孩子们对散步越来越有兴趣了,每天的散步成了孩子们盼望的事,他们的花样越来越多,边走边数这排的红砖头有几个?红砖头和黄砖头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排列的?横着数竖着数,从左边数从右边数,散步中认识了左右和规律;一边走一边朗诵儿歌、童谣或者唱歌,按照儿歌的节奏调整步伐,用脚步拍打着节拍踏歌而行 “什么动物尾巴短?”“小兔小兔尾巴短。”“什么动物鼻子长?”“大象大象鼻子长。”……散步时,一些轻运动量的游戏也非常受孩子们的欢迎,走过独木桥、跨过梅花桩,再玩一个“小兔钻山洞”,瞧!孩子们两两相对在操场的这头搭成山洞,队尾的两个孩子开始钻过山洞,钻过山洞的孩子再在排头搭成山洞,循环往复,将山洞一直搭到操场的那头,花样散步趣味十足,孩子们乐此不疲,在有趣的游戏过程中达到了散步的目的,也为孩子们搭建了自我表现的舞台。
3.意外发现拓展知识
这天散步我们一边走木桩一边数数,这时,冉冉大声地叫起来:“老师,我看到一个蜗牛壳。”原来在草的下面真的有一个蜗牛壳,冉冉的发现很快吸引了孩子们的注意:“咦!蜗牛哪里去了?”“蜗牛肯定死了呗,所以只剩下壳了。”“那冬天怎么看不到蜗牛的?”“蜗牛是怎样过冬的?”
这个偶然的发现人让我敏锐地觉察到,直接告诉孩子知识很简单,有可能孩子当时听了就懂,过后可能就忘,我们需要做的事激发孩子们探究的兴趣,尝试自己去解决问题,远比教师直接灌输价值更大,于是,我让孩子们回家咨询爷爷奶奶或者请爸爸妈妈上网查看“蜗牛是怎样过冬的”,然后再来分享,同时告诉大家你是怎么获取的,用的什么方法,有了什么发现?我们还根据幼儿的兴趣生成了一系列关于“蜗牛”的微课程,、“蜗牛的秘密”、“我与蜗牛的故事”等等,后来《课程叙事:与蜗牛的亲密接触》发表于《山东教育》幼教园地,散步让意外的发现在成人的支持下,变得丰盈而具体,不仅丰富了孩子们相关的知识经验,也大大提高了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幼儿园有着孩子们最熟悉的自然环境。粗壮高健的香樟树绿荫如盖吸引小鸟争相筑巢安家、落叶缤纷给紫藤长廊铺上了一层金色的地毯……孩子们在上面跳呀、滚呀。
孩子们都带着一颗期待和发现的心,睁大自己灵动的眼睛探寻着身边这熟悉的一切,每处都是风景,每天都会有惊喜。一次我们散步到园门口,忽然有孩子发现路边花坛里的花有的枯萎了还有的则绿叶葱葱,孩子们很好奇?
通过探究孩子们明白了有些花是因为冬天温度太低,不能进行正常的光合作用,所以枯萎了,还有的花草非常耐寒,不会冻死,由此也引发认识了常绿树和落叶树,利用散步的机会让孩子们充分感受大自然的活力,不仅丰富了幼儿的知识经验,也让散步发挥了最大的教育价值。
思考于“散步的那些事儿”
跟随孩子散步的脚步,回味着“散步的那些事儿”,从幼儿学习与发展的角度去思考自己的教育行为,我从中的得到一些启示:
1.倾听心声,及时有效回应
幼儿在园的一日活动中,散步环节不可忽缺,但其时间零碎,人员零散,很难选择更为适宜幼儿的活动,当听到“我不喜欢散步”这样与众不同的声音时,教师树立了“幼儿在前、教师在后”的意识,蹲下身来、安下心来仔细倾听孩子们的心声,判断他们的发展需要、提供支持和学习的环境,而不是死板地重复以往散步的形式,立即做出适时、适宜、适度的调整和指导;散步途中孩子们被蜗牛壳吸引住了,对冬天蜗牛那里去了充满了兴趣,如果不给予他们继续探究的机会该是多么遗憾呀,教师没有把关于蜗牛的知识直接告诉孩子们,而是敏感地捕捉其中的价值,灵活、果断地运用教育智慧,及时将“与蜗牛的亲密接触”转换成又一教育契机,生成班本化的微课程,支持孩子们进一步探索,从而满足幼儿新的兴趣和需求,也赋予散步新的教育价值。
2.支持发展,促进主动学习
当茜茜提出带领孩子外出散步时,起初我有些担心孩子的安全,同时也对孩子的能力有些不相信,但教师真正放手之后,看到了孩子他们从规划散步路线、创新散步形式到偶发事件生成其他课程,他们之间的交往更加积极,安全意识越来越强,当遇到意见不一致时还能协商解决,呈现出思考、分析、判断、解决问题和合作的能力;散步中孩子们不仅放松了心情、调节了体能、学会了自我管理,散步中的各种游戏活动也锻炼了幼儿的走、跑、跳和平衡能力,同时将五大领域的内容融合其中,孩子们在“玩中学学中玩”,实现了生活的教育价值。
3.关注生活,推动课程发展
幼儿园课程应重点关注幼儿的生活,捕捉幼儿的兴趣和需要,发现有价值的资源和线索,生发形式多样、丰富有趣的课程内容。对孩子来说,生活中的一切事物,只要孩子感兴趣的,都可以成为课程的一部分,成为孩子游戏的重要内容。没想到,散步也能成为课程资源,孩子们还能玩的那么有声有色,这也使我们更好地树立了“一日生活皆课程”的理念,充分相信“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也进一步领会《指南》中倡导的 “珍视幼儿生活的独特价值”,领会到幼儿园生活化课程的价值与功能,我们的散步还在继续,还会发生许多有趣的事,我们将会继续追随孩子们的脚步,跟随孩子继续探索、体验、感受,收获更多的快乐。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