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校园动态>家园社区 > 详细内容

家园社区

【理论学习】皮亚杰认知发展四阶段:儿童家庭教育父母必修课

来源: 发布时间:2019-06-06 00:00:00 浏览次数: 【字体:
您现在的位置: 李庄幼儿园>> 家园共育>> 家教支招>> 正文内容

【理论学习】皮亚杰认知发展四阶段:儿童家庭教育父母必修课

文章来源: 发布时间:2019年06月06日 点击数: 次 字体:

三岁之前,婴儿会被父母带去医院做一些定期体检,除了必要的预防接种外,家长们也关注自己孩子的身体成长进展,如量体重、身高等,医生拿出这个阶段婴儿的体重、身高“常模”,异于正常发育,就需要父母在营养方面给予调理,同理儿童认知的发展也如孩子的身高一样有一个成长坐标。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Jean Piaget)通过自己临床观察法,提出一份完整的人从出生到成年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这个理论将人的认知成熟分成四个阶段,通过这个理论我们了解到儿童的思维并不是成人思维的缩微版(如婴儿认为离开自己视线的人就不存在了),皮亚杰的理论为人们对不同年龄段的儿童抱有不同的期望提供了一种基准,同时也为我们提供不同的活动任务以适应孩子的发展水平提供了参考,这也是我们了解皮亚杰理论的价值所在。

皮亚杰认知发展四阶段

皮亚杰将儿童的认知发展过程化分为四个阶段,这四个阶段是每个人都会经历的,并且每一个阶段都与其阶段有质的差异。在每一个阶段,儿童都会发展出一种新的思维方式。从婴儿到青少年,他们的思维方式从简单的感知运动逐步发展成为抽象逻辑思维,本文将介绍每个阶段的两个关键特征。

感知运动阶段(0-2岁)

Sensorimotor Stage

 1.感官世界

对于刚出生的婴儿通过发展中的感知觉和身体活动来认识自己的世界。婴儿从一个只会简单反射和随机行为的个体,变成了有行动目标的幼儿。

婴儿喜欢把东西放到嘴里“尝一尝’,用手抓东西、眼睛不放过周围任何过往的东西等,有心的妈妈会准备干净的玩具让孩子过嘴瘾,给他们提供黑白卡、彩色卡来刺激他们视觉,提供一些特别声音来训练他们的敏感性(蒙氏教育理念很符合这个阶段的孩子),父母提供各种机会激发婴儿的感知活动,而这些都有益于他们的认知发展。(皮亚杰将感知运动阶段又细分为6个亚阶段) 通过这些活动幼儿也意识到他们的活动能影响周围人与物,是活动的策动源,而这有利于他们主体感的建立。

2.客体永久性

这个阶段认识的成就,是婴儿获得了“客体永久性”,“客体永久性”即婴儿能认识到物体或他人即使不在视线中也依然存在。这个认识也组成了他们客体概念的一部分(客体可以认为是物体或人,对形成客观世界是一个现实和有序的存在这一认识来说非常重要),“客体永久性”是婴儿知觉到周围人、物体与自己的分离性、独立性,认识到一个充满客体与事件的世界是婴儿认知的基石。另外儿童爱玩“躲猫猫”游戏也是与此相关。

前运算阶段(2-7岁)

Preoperational Stage

1.符号运用及游戏时光

在感知运动的基础上,他们学会了使用“符号”来代表具体人和物体,“符号” 的使用降低了对具体环境和特殊工具的依赖,他们可以开始进行些”自由创造”,“想象游戏”是这个阶段儿童所趋向的活动,游戏结合了认知、情绪、语言和感知运动行为,它能够促进大脑中的连接密度和以后抽象思维能力的发展(Howes &Matheson, 1992),大概美好的童年时光也是在这些游戏活动中体验到的。

2.“三山任务”及自我中心

 “三山任务“是皮亚杰研究儿童“自我中心”观察视角而设计的一个实验,即儿童面向桌子,桌上放着“三座大山”,一个玩偶坐在桌子对面的椅子上,实验者问儿童,玩偶看到的“大山”是什么样的?皮亚杰发现,在这个阶段的儿童都是从自己的视角来描述大山。

“三山任务”结果说明,孩子认识主要是“自我中心”视角,他们还没有达到“抽离”自己来从他人的角度去看待事物和自己,所以这是一个认知问题,而不是孩子的“自私”行为,父母可以和孩子做一些角色扮演游戏来体验各种可能性,所谓“情商”教育也是基于换位角度肇始的。

受“自我中心化”影响,儿童观察事物只是一面而不是多方面,这一面会被他放大,有一个例子是有些孩子在画人时会将腿画的很大很粗与其他部分不成比例,这可解释为从他们的视角,腿的观察更为直接;在事物相互比较时,他们会认为长长的杯子会装更多的水,却忽略杯子直径很小的特征。皮亚杰认为学前儿童不能去中心化,即同时考虑情景中的几个方面,因此他们不具有逻辑思维。中心化限制了年幼儿童对社会及物理关系的思考。

还有根据我的观察,在跟这个年龄段的孩子玩游戏时,游戏任务不易设定两个及两个以上的目标,他们大部分只关注完成一个目标,其他目标是直接被忽略的。

父母的“脚手架”作用

俄国心理学家维果斯基(Lev Vygotsky)则从另一种角度对儿童的认知发展提供了补充,皮亚杰把认知仅仅描述为理解和解释外部世界的信息,而维果斯基则将认知发展视为一个合作的过程,他指出,儿童是通过社会互动进行学习的,认识技能的获得只是他们社会活动的一部分,共同活动帮助儿童内化思维和行为的社会模式,并习得社会习俗。相对于皮亚杰理论的自主性、维果斯基则强调来父母对于儿童认知成熟的作用。这里介绍两个关键概念:

最近发展区(the zone of proximal development)

维果斯基认为,儿童认知能力是通过接触那些他们非常感兴趣、但自己的能力又不是太难处理的信息而不断发展的。假设A水平下,儿童能够独立解决问题,那么A水平被称为实际发展区;在B水平下,儿童不能独立解决问题,但在更具能力的成人或者同伴的帮助下可以完成;则A水平与B水平之间的区域,被称为“最近发展区”。

脚手架(scaffolding)

脚手架即儿童认知发展过程中,有能力的成人或者同伴给他提供的有效协助和支持。在建筑工地,脚手架在搭建建筑物时起支撑作用,建筑一旦搭好就被撤走。在认知发展中,脚手架是有能力的他人帮助学习者以适当的方式思考和界定任务,或者提供适当的线索,促进问题解决。一旦学习者能够独立解决问题,就要把脚手架给移走。

从维果斯基来看,儿童认知的理想发展路径,就是在父母(或其他有能力人的协助下)脚手架下,不断地突破一个一个的“最近发展区”。但最开始要识别出孩子当前的“最近发展区”,要去观察、跟踪、提供给他们更感兴趣的活动(游戏)。这也确实一件很费心力的事情,这就像很多时候给孩子买玩具,在孩子很小的时候,由于自己的无知,买了颗粒小的乐高玩具,结果他稚嫩的手根本就难以抓这些小颗粒,而且主题复杂,最后自己不得不按照图纸搭建起来,他始终没有参与,这玩具与他有何意义,也徒增自己买玩具的挫折。所以任务的适当性也是至关重要的。

“皮亚杰四阶段论”虽然提出了一个路标,但是时间跨度大,更像一个框架,且针对于具体的个体,自己孩子实际的发展水平才是有意义的,而不是这个“常模”,所以父母需要提供孩子各种”有价值”的活动来确认孩子实际发展水平、挑战他们的“最近发展区”,孩子通过这些活动(游戏)不仅能确认自己,增加信心,而且他们通过不断地“同化”或“顺应”过程来”迭代“自己的认知”图式“,推动他们快乐而坚实的成长。

 

刘丽 转载

分享到: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